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針對「台灣電子資訊產業淨零排放發展」進行抽樣調查,結果顯示,由於客戶對淨零的需求,持續推動台灣電子資訊產業投入低碳轉型,目前 43% 已展開淨零行動,資本額一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投入比例達66%,而產業別又以半導體製造業投入比例最高(69%)。
資策會 MIC 資深產業分析師黃馨表示,今年台灣電資產業的淨零參與度較去年成長,然而仍有半數企業因為尚未受到客戶或政策規範,或是受限企業內部考量等因素,未能開始淨零行動。
資策會 MIC 分析溫室氣體盤查進度,提出兩大發現。
首先,台灣電子資訊產業有逾 87 %企業,已啟動或已完成範疇一與範疇二等組織內部溫室氣體排放盤查,不過針對範疇三的供應鏈盤查,僅有 44% 企業已啟動,主因是範疇三涵蓋價值鏈上下游的所有環節,且計算排放的方法學與係數選擇尚未明確所導致。
第二,為了緩解未來碳關稅潛在衝擊,已有 31% 企業啟動碳足跡盤查,黃馨指出,供應商初級活動難以確認、產品類別太多、係數庫不完整等困難,都是產品碳足跡盤查進度難以加速的原因。
綜觀企業在製程改善、能源轉換、循環經濟等 3 大面向減碳策略,調查顯示,台灣電資產業企業最青睞製程改善,前五名策略依序為:導入節能措施、換置節能機台、系統與設備效率提升、製程優化或作法改善,以及製程及產線自動化、智慧化管理,前兩者因門檻較低而成為企業首選。
資策會 MIC 另分析 AI 減碳,發現僅有 14% 企業已規劃或採用 AI /生成式 AI 進行低碳轉型,且主要集中在智慧能源管理、生產效率提升,以及自動生成報告。
調查顯示,廠商尚未採用 AI 或生成式 AI 於低碳轉型的主要因素,依序為:未有足夠的專業人才、技術投資成本過高、對 AI 技術理解度不足、內部成本高昂等問題。黃馨分析,對於剛投入減碳的廠商而言,在資源有限情況之下,AI 減碳並非首選,不過企業對 AI 減碳的投入預算有增長趨勢,顯示企業對於未來利用 AI 於低碳轉型仍有信心。